首页
1
协会资讯
2
【养生保健资讯】
3
名医蹲点 戴东原奉献退休人生 - 戴东原4
Missing parameters [image]

『台湾养生保健协会』祝大家身体健康!


终其一生,都在白色巨塔的顶端,台大名医戴东原退休后,却选择蹲点在全台北市高龄人口最多、游民最多的万华。 在社区医院里,为更多病患耕耘希望。

九年了。每周四早晨,附近的艋舺夜市刚刚入睡,广州街上仁济医院的五楼诊间,灯,准时亮起。

这是台湾医界大老、台北仁济院院长戴东原的糖尿代谢科门诊。每周两次,在这个社区医院,七十五岁、曾任台大医院院长的戴东原,坚持在他的医疗岗位上。

在台湾医界,戴东原是德高望重的大老。荣民总医院院长林芳郁、台大校长杨泮池、中研院院士陈定信都是他的后辈。

他创办了成大医院、国家卫生研究院老人医学研究组。他的一生都在白色巨塔顶端的医院或研究所工作,却在退休后,接受台北仁济院董事长林明成之邀,来到台北市老人最多、游民最多的万华工作。

「他问我,你既然在推动老人医学,万华是老人最多的地方,要不要来磨练一下?」戴东原笑笑地回忆。

褪下名医光环 挑战极限

台北仁济院社服室主任陈颖睿透露,戴东原常常在内部说,这九年是他人生很大的挑战。

因为他接的不是个轻松差事。早年,贫穷的主因是「病」,一百多年来,台北仁济院都以医疗为救助主力。

但全民健保开办,医疗救助的需求大减,仁济院急需转型。更惨的是,二○○三年SARS,仁济医院封院,一位护士死亡,整个医院士气低落到谷底。

一直到今天,台北仁济院董事长林明成都清楚地记得,封院当天,他四点才被推举为董事长,接替已经过世的前董事长。隔一个小时,仁济医院就被封了。林明成在SARS过后两年,请戴东原接替叶金川出任院长。

戴东原很快就决定,要在仁济医院每周开两个半天的门诊。每周一下午、每周四早上,看诊成为他融入社区,了解老人需求的最佳方式。

仁济医院迄今保有六十五岁以上免挂号费、部份负担八十元,清寒者免部份负担的福利,协助万华地区清寒老人来看诊。

戴东原接触的是与台大、成大医院社经地位截然不同的病患,他必须调整自己的问诊方式。

他说,一开始,这里的糖尿病患者没有按时吃药的习惯,但又很怕被医生骂。直接问有没有吃药,病患常说谎。於是他反问,还剩多少药,「老人家没想到我会这样问,就跟我讲『药』还有很多,这样我就知道他没有乖乖吃药,」他说。

七十五岁的他,周四都会看诊看到将近下午两点,延误吃饭。

但他很得意,九年来,他在仁济从病友到医护人员,一步步慢慢教。现在的他平均七分钟可以看一个病人,一周就可以服务快八十个病人。「我看诊就是多交几个朋友,」他和蔼地说。

听到别人称赞他奉献,日式教育下长大的他,谦虚地说:「我就是帮助需要的人,让老人比较健康而已。」

蹲点社区 看见更多需求

糖尿病门诊只是戴东原工作的一部份,林明成与他更大的挑战是帮台北仁济院找出新定位。

他们发现,以前因贫而病,现在贫穷则是因为老化、少子化和失业。於是训练志工,与社区结合的高龄服务、独居老人送餐、近贫族的救济,变成台北仁济院的新主力。

台大退休前研究兴趣转为老人医学的戴东原,除了看诊,更多的时间是走出诊间,与大同、万华等地区的里长碰面,了解新需求。

譬如,老人的一大问题是骨质疏松与肌力不足,於是从去年起,台北仁济院就开办银发族的运动讲座。今年还要招募健康志工。

透过跟送餐志工聊天,他发现有些独居老人不出门、不看病,是因为不识字,又没子女带。所以他请东门国小开识字班,用唱歌、游戏的方式,教老人搭车、看药包等生活所需最基本的单字。

二月十三日下午,也第一次举办电影欣赏,请独居老人进电影院看电影。「好几十年没进过电影院了,很高兴,」不只一位老人说。

今年一百五十岁的台北仁济院是台湾社会工作界、教科书中必定提及的本土慈善机构。而它正与时俱进,不断探寻新的需要角落。

对戴东原而言,走下白色巨塔的顶端、走出诊间,退休后的奉献,影响面更广。

小档案

台北仁济院

清朝时期,包括板桥林家在内的台北仕绅,合力创办了收养女婴、孤儿、看病、安葬客死他乡者等五个善堂,之后合并为台北仁济院,并相继设立仁济医院、仁济安老所、仁济疗养院。